接連錯過北影跟金馬,終於看了《強尼凱克》。帶了吃吃喝喝的進場以抗睡意,沒想到我最需要的其實是衛生紙。


《強尼凱克》說的是幾個人的生命看似無關,卻又巧妙交錯的故事。與其說是故事,不如說它更像一首詩,像是台灣新電影時拍台北的侯孝賢、楊德昌,雖然風格不同,但其中韻味相似。說一部電影有韻味便是極大讚美,可它通常適用於拍片數十載的導演,拍出《強尼凱克》裡那無法藉由致敬模仿來的,卻是新導演黃熙。


什麼是韻味呢?大概就是片中瑞瑪席丹出去找鸚鵡時,陽光灑下,我也感覺得到溫暖的那一刻;還有黃遠騎著腳踏車在雨後的河濱公園,我也能聞到的那股潮濕的氣味。這種沒有明顯敘事線的藝術作品常常讓我們感覺很遠,《強尼凱克》這個關於人與人相處的電影,卻給人一股親切感,因為它不招搖於某某主義、某某符號,而是很可愛地呈現生活細節,作品自然迷人。


所以我想到《八月》裏頭的生命力。它們不只都是新導演作品,也都明明可以說議題,卻選擇不帶批判地、靜靜地讓角色們成長、讓情感自然地流露。以片中幾場吵架戲為例,我們難得看見台灣的創作者執導出如此寫實的場景,因為真正的吵架從來就不是一場宛如辯論的唇槍舌戰,而是飯後因為一點小事而爆發的、無限循環的輪迴。有時候我們甚至不需要大聲嚷嚷,就能有讓人心碎的力道。當然,這也得歸功於群體演員的毫不做作,從主角到配角,無不呈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,搭配林強的配樂,令人動容。


說到台灣電影代表年,你會想到哪一年?有人說是三位新導演展露頭角、衝出票房低谷的2008,我則認為即將結束2017值得在台灣電影史記上一筆。從年初賀歲檔的《健忘村》、《52赫茲,我愛你》,到年中多部類型作品,懸疑有《目擊者》、愛情有《痴情男子漢》、驚悚有《紅衣小女孩2》、溫情勵志有《老師你會不會回來》、青春校園有《帶我去月球》,還有一部顛覆類型的《報告老師,怪怪怪怪物》,然後是金馬大放異彩的《大佛普拉斯》、《血觀音》、《強尼凱克》,紀錄片也靠著《曼菲》、《日常對話》持續穩定發揮,甚至要說爛片,我們還有《台北物語》。「百花齊放」是我認為最好的總結,因爲它們唯一的共同點,是不論票房有沒有破億、有沒有拿金馬獎,他們都展現了更為可貴的創造力,急著去開創、去打破舊有的潛規則,不論最後成功與否。因為比起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,我更想看到一整年的電影院裡,都有多采多姿的國片選擇,讓我可以不是為「愛國」而是為了被好作品娛樂進戲院。


  


今年大概是最接近這種感覺的一年,當創作能量化為養分使幼苗茁壯,它也更需要我們的支持滋養。2017是一個高峰,但我更希望,它只是一個開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韋晢 的頭像
    韋晢

    韋晢的部落格

    韋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